新学期的科普课开讲——你应该知晓的校园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一盾牌:结核病防护——早预防是关键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可以侵犯人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肺结核。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教室、宿舍、图书馆等是高风险区。
典型症状:
持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需立即就医排查。
科学防护指南:
1.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不熬夜,每天运动30分钟(操场跑步/跳绳均可)。均衡膳食:每日摄入蛋白质(鸡蛋/牛奶)和维生素(深色蔬菜)。
2.阻断传播链:人群密集处戴口罩、使用七步洗手法勤洗手、宿舍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3.及时报告:疑似出现典型症状或确诊后,立即告知辅导员。
科学防护指南:
1.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不熬夜,每天运动30分钟(操场跑步/跳绳均可)。均衡膳食:每日摄入蛋白质(鸡蛋/牛奶)和维生素(深色蔬菜)。
2. 阻断传播链:人群密集处戴口罩、使用七步洗手法勤洗手、宿舍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3.及时报告:疑似出现典型症状或确诊后,立即告知辅导员。
第二盾牌:艾滋病防护——消除偏见,共护青春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它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
传播途径:
1.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血液传播: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等。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女性怀孕后,有可能传染给胎儿。
预防措施:
1.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
2.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3.不共用注射器吸毒,避免不安全注射或输血。
4.重视预防,如出现高危性行为,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和检测,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要接受规范的母婴阻断用药。
免费防护、自助检测物资:
门诊部“艾”心服务站(16号宿舍楼门口)设有安全套自助机、HIV检测试剂自取发放机及防艾知识手册,如有需要,可自助领取。
紧急情况应对指南
场景 |
措施 |
室友不明原因的连续咳嗽2周以上 |
提醒戴口罩+开窗通风,建议就诊 |
无保护性行为后恐慌 |
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和检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暴露后预防(PEP)用药 |
实验室意外接触血液 |
流动水冲洗15分钟+挤压出血 |
有奖互动
扫描下面二维码完成答题,可获得精美小礼品!(先到先得,限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到16号楼1楼门诊部领取)
健康热线:0516-83807812(云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治核心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预防。
2.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3.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卖淫、嫖娼、吸毒、男性同性性行为等活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4.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5.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经性途径传播。
6.发生暴露后,比如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阻断。暴露后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7.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与正常人无异,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检测是唯一判断方法。
8.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
9.已知自己感染艾滋病,要及时告知有性关系者,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要承担法律责任。
10.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1.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2.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3.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4.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6.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7.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
8.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一审:韩晓平,二审:兰培峰,三审:李辉)